提到“管理”,或许很多人觉得“我只是一个小职员、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,我不需要懂什么管理...”
其实不是的。只要你身边有人,就需要管理。
管理不仅仅只是“老板们”的特权,它还可以用在:
管理你的老板,让老板为你的工作和理想,提供资源;
管理你的家人,让老公、孩子、爸妈都“围”着你转,并各取所需,其乐融融;
管理你的朋友,帮助Ta停止抱怨和啰嗦,走出困境;
管理你的对手,巧妙化解冲突和争吵,远离负能量。
甚至是管理你自己
本期贝壳视界,蓝精灵跟大家分享了吴晓波先生的关门弟子崔璀讲过的一堂课——《思维管理 | 撕掉标签,看到困扰你的人和事的真相》
很多时候我们贴标签,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,但是这个交代,根本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。它根本就不存在。
一、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给自己一
个交代、一个解释呢?
这涉及到心理学上的自我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:人类是非常执着于为所有事情找理由的动物,相信所有事情都是合乎逻辑的。
但事实却是:在碰到困扰,一时之间找不到合乎逻辑的理由的时候,我们倾向于自我合理化,自己赋予我们自己觉得合乎情理的解释。这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,也难怪贴标签这么常见了。
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·帕金斯(David Perkins)的研究,也印证了这一点:一般人会“先选定自己的立场,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”,以此证明自己的立场是“有道理的”,然后思考就戛然而止了,更不会主动自发地去做反向思考。
除了是给自己找理由之外,贴标签,还是分类学上的一种行为。
标签,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归类,减少思考、节约时间。但是,也许因为这条捷径太方便了,它就变成了唯一的路。用得太多、太顺手,我们就忽视了它的弊端。
有的时候我们的标签不是贴在别人身上,而是贴在别人的行为上。这种标签更加隐蔽。
法国大哲学家萨特提到人有两种意识。第一种意识就是:他在撒谎。而第二种意识是:哎,我说他在撒谎,我是在给他贴标签啊。
萨特把后面这种意识称为自反意识,他认为这是最宝贵的。

▌❶ 列出清单
出纸和笔,想一个你很想要去改变的人,可以是任何人,包括你自己。
先在纸上写出五个词,代表你对这个人最深刻的几点印象。
再在这五个词里挑出一个最让我头疼的词。
▌❷ 奇迹提问法
奇迹提问法,不是让你去猜想奇迹是怎么发生的,而是让你想象一下奇迹发生之后,具体的表现是什么。
这个具体表现,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点,先敲开这个突破口:“到底哪些做法,需要改变”。
▌❸ 具体描述法
这一步和第二步是紧密结合的。我们贴标签的时候,往往会忽略一些具体的动作和事实。使用了“奇迹提问法”之后,我们会发现“我说他不好”,其实是说“他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不够好”。
如果下一次,你再想贴标签的时候,可以加一个新习惯,就是把标签替换成具体的描述。
用客观的视角,具体的描述来代替主观上的评价。这个就是“具体描述”法。它可以大大削减标签的魔力,TA不是哪儿都不好,TA只是某些事上不好。那我真正想让TA改变的是,TA具体的某一个行为。
▌❹ 例外观察法
想想是否有例外,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。
撕掉“标签”,你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。我们会把问题放大,其实我们想要解决的只是一点点。
来源:十点课堂,崔璀——《经营自己,人人都需要的人生管理术》视频课程节选
|